李涯回忆:黄雀计划配备的七十把手枪和许多金条,被谁拿去卖了?_吴敬中_余则成_保密局

发布日期:2025-06-26 07:49    点击次数:130

电视剧《潜伏》中,吴敬中在角色上的表现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历史中的吴敬中和剧中的形象几乎如出一辙,几乎可以将两者视为镜像。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纠结历史上的吴敬中与电视剧角色之间的差异,直接称其为吴敬中会更为简便,大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背景。

吴敬中不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电视剧中的李涯以及代号“黄雀”的保密局潜伏计划也并非虚构——李涯,本名李俊才,的确存在,黄雀计划也真实地被实施过。这个计划由李涯亲自负责,他在保密局天津站的最后职务就是站长。

按照吴敬中的说法,黄雀计划的实施需要相当可观的资金和装备。于是,联勤部兵工署向保密局天津站调拨了七十把手枪、三千发子弹,并且渤海舰队还提供了四部美式电台,这些物资都交由李涯接收。吴敬中坚决阻止余则成参与黄雀计划,他的理由是:“这个计划根本没有前景!”这其实也是他在保护余则成——他不想让余则成卷入一场注定失败的行动。

展开剩余77%

不仅如此,吴敬中对这个计划的态度也颇为冷淡,他对黄雀计划的事不闻不问,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官场老油条的精明:李涯以保密局天津站中校队长的身份与局本部第一处的少将处长联系,成功了也不算什么功劳,失败了则完全与自己无关。而且,他明白这个计划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吴敬中曾对余则成说过:“那份名单给我看我都懒得看,操那么多心没意义!我早就决定好了,等我走了,一定带上你,你必须跟着我走。留在这里,迟早要当俘虏!”他的决定似乎为余则成的未来铺设了更好的道路。最后,吴敬中确实带着余则成远离了这一切,而留在天津的李涯则成了俘虏。李涯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原本承诺给我的手枪和子弹,连个影子都没见到,最终只拿到了四部小功率电台,而吴敬中留下的钱,仅够支付半年薪水,整个计划没有前途,我只得带着“黄雀”们投诚保命了。

对于“大黄雀”李涯来说,他是自愿投降还是被迫俘虏?我们或许可以从1966年4月16日发布的第六批特赦战犯名单中找到一些线索:例如保密局云南站的沈醉,早在1960年第二批就被特赦,而与李俊才同批获得特赦的,还有保密局贵州站的潘澄清。其他一些官员也在1975年才得以特赦,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李涯的结局提供了更多的背景。

而李涯在特赦后则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成为了一名教师,最终当上了某农场子弟学校的副校长,也算是圆了他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的梦想。相比之下,在天津站被吴敬中和余则成算计和逼迫的日子无疑让他受到了很多压力。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黄雀潜伏计划”,就会发现吴敬中确实留了后手,他的战略眼光卓越,这一计划注定不会成功,而李涯,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逃脱这个失败的结局。吴敬中有过从事国际情报工作的经验,他曾在中苏情报所担任过科长,在他眼中,余则成和李涯的计划实在是太过天真:“你以为打个冷枪,发个电报,偷点情报就能有用吗?你真的以为他们能回来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天津和北平早晚都会失守,而北平可能连一枪一弹都不需要打,就像长春一样,你信吗?连陆军上将都没信心了,何必在这里担心?”吴敬中对局势的精准预判,过了八十年依旧令我们叹服:要攻占孤城孤岛,最好的办法就是关门打狗,让敌人无路可逃。

而在吴敬中的策略中,谋取私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吴敬中和他的妻子梅姐,显然不会放过黄雀计划这一大好机会。虽然承诺给李涯的三千发子弹和七十把手枪他们并不感兴趣,但转手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

实际上,李涯并未收到那些枪支弹药,处于当时的混乱局势,吴敬中的内弟以及余则成的江湖朋友龙二都在大肆从事军火生意,而军方执法队的廖三民也想趁机插上一脚。廖三民与余则成是战友,但他并不支持黄雀计划,他的目标是破坏而非支持。随着戴笠的坠机,毛人凤上位,军统(保密局)的权力逐渐衰弱,军方积压多年的怨气开始集中在李涯和他领导的小黄雀身上。

吴敬中明白这些枪支弹药的重要性,并巧妙地将其从黄雀计划中抽离,避免让自己卷入其中,而李涯则始终被蒙在鼓里。当时,旧弹换新弹,破枪换好枪已经成了军方惯常的手段。只有李涯对这些事一无所知,直到他被捕后才写下了《保密局在天津的特务组织黑幕》,揭示了他的无奈:“原本应该配备的枪支和弹药,我什么也没见到,只得到了四部电台。”

面对手头空空如也的情况,李涯意识到自己再也没有希望,他带着所有的小黄雀投诚自首。毕竟,吴敬中已经出逃,只为他们留下了半年的薪水,半年后大家都得饿肚子,不自首又能怎么办呢?

李涯被捕,吴敬中则安然脱身,余则成也因吴敬中的安排而得到某种“报偿”,而那些枪支弹药的最终去向,吴敬中显然毫不关心。与此同时,保密局的其他站长们基本都被擒拿,而吴敬中则能毫发无损地退出。那些黄雀最终被“清炖”还是“红烧”,与吴敬中无关。

从吴敬中和李涯的不同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吴敬中的策略,虽不被所有人理解,但却是务实的,而李涯的坚持,则让他陷入了困境。那么,吴敬中对余则成是否存在怀疑?如果他早已知道余则成是潜伏者,为什么还要带他远走高飞?李涯最终为何选择投降,是不是吴敬中和余则成的精心策划和策略所致?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历史本身能给出答案。

发布于:天津市